当前位置:首页>> 内地与港澳经贸合作发展论坛>> 论坛简介

贸易发展局总裁林天福在“内地与港澳经贸合作发展论坛”上的发言

文章来源:
文章类型: 内容分类:
  非常感谢大会邀请我,就CEPA推行以来粤港,以至香港和内地整体合作发言。

  我今天希望从贸易推广的角度,探讨CEPA三个阶段实行以来香港和内地合作的进展和挑战。

  CEPA经过三年的实施,政策效应正在不断扩大。原则上差不多所有香港产品,都能够享受零关税优惠;而大部份香港的服务行业,都能够更容易在内地提供服务。
 
  今天多位讲者都很详尽地介绍了CEPA的成效,我不打算重复。

  为了协助香港企业充份利用CEPA带来的好处,贸易发展局在过去的30个月,在内地和香港组织了超过200项的推广香港产品和服务的活动。归纳我们实地的观察所得,以及参加活动的香港和内地企业的意见,我们对CEPA的实施,有三点观察:

  第一, 市场大门已经打开 但地方申请手续需要再简化

  CEPA无疑打开了香港产品和服务行业进入内地的大门,但在地方层面,无论产品和服务的进入,仍然存在一些障碍。

  我们认为这是正常的。因为内地不同省市的产业和市场结构都不同,在商贸环境上自然会存在分别。香港公司要对各地的商贸环境,有充份的认识,才有机会在CEPA的大气候下,成功进入市场。不过,整体来说,在营商便利化这一环,特别是在申请手续方面,还是有再简化的空间。我认为这一点值得大家关注。


  第二, 产品进入市场比服务快

  在CEPA框架之下,产品进入内地的速度,较服务行业为快;而在服务行业之中,中小型服务企业的进入速度较慢。这也是可以理解的。

  因为产品进入市场较为简单,只要取得产地证,结合内地的销售网络,就可以开始做生意。服务行业是对人的行业,讲求人际网络。卖产品认货,卖服务认人。服务行业进入内地,要有长期在当地深耕细作的准备,不可能期望短期内可以开花结果。不过,对资源较缺乏的中小型服务公司来说,这是进入内地的一大挑战。

  第三, 内地企业越认识香港 越愿意引进香港服务

  过去30个月,贸发局邀请了超过6,000家内地企业访港,也组织了多个香港的访问团,到过中部、西部、长三角及环渤海地区推广。据我们的观察所得,对香港认识越深的内地企业,越对香港的服务有兴趣,越乐意引进香港的服务,甚至在香港设点。

  推广方向

  总的来说,内地企业对香港的服务优势,都有一定的认识。他们知道香港是金融中心、贸易中心、物流中心。

  但是要把这些抽象的认知,转化为实际的商业行动,需要一定的推广技巧。我们认为最有效的方法,不是抽象的宣传,而是要让内地企业多来港,与香港的服务业人士碰头,从最具体的业务层面出发,让他们多接触香港,多接触香港的服务业。

  两点建议

  基于以上的经验,我认为要进一步扩大CEPA的政策效应,可以从两个层面出发:

  第一 香港企业要对发展内地市场有长期部署的打算

  我认为要扩大CEPA政策效应,最重要的,是港商要加强在内地的长期发展部署。我们不可能不断要求内地省市做出改变,去迁就香港。香港业界也应该采取更进取、更长期的在地化部署。具体行动可以考虑四方面:

  建立长远策略 -- 首先,香港的服务行业,一定要把开拓内地市场,作为公司的长远发展策略。

  服务业最讲求人际网络,而人际网络是要经过长期接触,合作、互信才能建立起来。目前能在内地立足的香港服务同业,都是在内地长期耕耘。

  确保专业质素 -- 除了制定长期方向之外,香港一定要维持我们服务业的专业质素。这也是内地企业对香港服务评价最高的一点。香港不但要继续完善各类服务的专业监管法规,还要让内地企业看到,这些法规是会得到切实执行的。

  香港扩大开放服务业市场 -- 香港服务业希望通过CEPA进军内地,不能只要求内地单向的开放。我们的服务业也要继续开放,适度引入内地及海外人才,以便维持以及扩大我们的国际网络。

  扩大在内地的服务对象 -- 在业务策略方面,香港的中小型服务业公司,可以考虑把服务对象逐渐从内地的港资及外资企业,转向大城市和二线城市的内地企业。我们有必要和内地的服务业合作,建立更广大的网络关系。

  第二 吸引内地企业来港 扩大CEPA效应

  在推广层面,我认为要作两线部署:除了在内地加强推广,建立客源之外,我们应该尽快吸引更多内地企业,进入香港的商贸平台。

  在这方面,我希望两地政府可以更大程度地开放一些制度上的限制,包括外汇、入境方面的管制。越多内地企业拥有香港经验,香港服务业才越有机会打开市场。

  以上是贸发局在过去三十个月,因应CEPA协助港商拓展内地市场的一些经验。希望对两地的商贸机构和企业,能够带来一些值得参考的意见。谢谢!

推荐文章:

[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]

商务部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:

1、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“文章类型:原创”的所有作品,其版权属于商务部网站及其子站所有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:“文章来源:商务部网站”。

2、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“文章类型:转载”、“文章类型:编译”、“文章类型:摘编”的所有作品,均转载、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,转载、编 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,并自负 法律责任。